為師治學傳風騷,古風儒雅書墨韻——著名學者、書法家趙浩如教授文化人生七十年略記

  • 作者:華茂
  • 來源:大公文匯客戶端
  • 2017-12-13

本期“文化名流”的主人公,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長者,他生於舊社會,長在新時代,蒙傳統文化家學薰陶,受國學大師沾溉親傳;躬耕雲大三尺講臺四十年,傳授中國古典文化,主講先秦文學,桃李遍天下,著述幾等身;研習翰墨浸潤書道七十載,恪守傳統筆墨精神,尤鐘二王古韻,譽滿雲滇間,名播海內外。

他自己說他只是一個普通的人民教師,但種類豐富的專業學術論著,各界推崇的書法藝術造詣,見解獨到的書法理論研究,卻讓他除了是讓人尊敬的學者、教授之外,更是一位內外兼修、風雅俊逸的書法家,國學功力深厚的古典文學專家、詩詞楹聯家,和國內著名的楚辭學家。他就是雲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雲南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雲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中華詩詞學會理事,雲南詩詞學會會長,中國楹聯學會常務理事——趙浩如先生。

浸淫傳統,在父輩影響下習誦經典

 趙浩如先生,一九三八年,生於雲南昆明一個傳統文化非常濃厚的知識份子家庭,其祖輩乃昆明望族之一。趙浩如的父親舊學功底深厚,寫得一筆好字,上世紀初曾在軍閥部隊任文職工作。後來自己開辦印刷廠,抗日戰後又受聘於昆明工商業工會。趙浩如回憶,小時候的自己家裏,有很多的線裝書,什麼四書五經、經史別集、四大名著、三言二拍等都有。在父親的影響下,趙浩如在剛剛認字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慢慢閱讀這些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了。

除了讀書之外,趙浩如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臨帖習書。對於自己的書法興趣愛好是如何培養和形成的,趙浩如現在回憶,認為在那個時代,從小必須寫好字,是書香人家子弟家教中自然而然、不可或缺的事情。因為當時的中國,雖處於一個傳統文化與新文化運動交替的時代,但是傳統國學積澱深厚,仍然很繁榮。抗日戰爭時期,陳寅恪、聞一多、朱自清、劉文典、沈從文等國學大家、文化名流紛紛避居昆明,帶動了當時昆明的傳統文化潮流。另一方面,由於父親是一個傳統舊家庭出身的人,且擅長書法,因此趙浩如在當時時代大背景和家庭小環境的影響下,自然深受薰陶喜歡上了傳統文化,著迷上了書法藝術。

趙浩如至今記得,當時經常跟著父親去參加一些慶典聚會和婚娶家宴的活動,而在這些活動的場合,都會掛著各種賀詩和對聯,有紅紙金粉寫成的,有白紙黑墨寫成的。此時,父親往往就會給他現場指點,評鑒書法是否優劣,推敲對仗是否工整,等等。

趙浩如作品《明月松間照》

趙浩如回憶,當時的社會風氣,只要是讀書人,字寫得好與醜,就會是衡量其學問深淺的最基本的標準。因此,當趙浩如能拿穩毛筆的時候,父親就教他習書、寫字,每天臨帖、描紅。到了上小學的時候,學校課表便設有書法課。趙浩如在當時的昆明東昇小學上學的時候,最喜歡的課程就是書法課和語文課。回憶起七十多年前上書法課的情形,趙浩如至今記憶猶新:“我們每個學生都是自己帶著毛筆、墨錠和一方小硯。到了上書法課的時候,每個學生都先自己磨墨,整個教室都是‘沙沙沙……’的墨錠和硯臺摩擦的聲音,然後再按照老師的要求,臨摹小楷、大楷字帖。在我們練字的時候,老師還會過來糾正我們的握筆姿勢、筆劃錯誤……”那時,老師還會給學生們的毛筆字打分,由於趙浩如幼學功底深厚,早就在家臨帖練字,因此他的書法課總是全班最好的。回想小學時候的書法課,趙浩如覺得對自己傳統文化興趣的培養是起了一定作用的,而對於現在書法課早已從基礎教育中消失多年,趙浩如表示很遺憾。

由於字寫得好,在中學期間,趙浩如所在學校的壁報常常找他書寫,甚至連團市委辦的夏令營油印小報,都是點他去刻寫鋼板蠟紙。

入讀雲大,受國學名師言傳身教

趙浩如上中學的時候,已經迎來了新中國。當時的社會是注重理工科技,所以數理化很重要,雖然趙浩如為了學好各門功課順利升上大學,時間很緊張,但是對於一直鍾愛的傳統文化和書法藝術,卻始終沒有放下。在課餘時間,他依然十分喜歡閱讀傳統文學經典,有時還要鋪上一張宣紙,練一會書法。他開玩笑地說:“當功課不緊張的時候,有時間我就練一會兒字,這個是正常的練習;當功課很緊張的時候,用腦過度了,也停下來練一會,在放鬆精神的同時,同樣也練習了書法。”  

 上世紀五十年代,語文教材尚有許多傳統文化的內容,詩經、楚辭、唐詩宋詞等都有。當時,昆一中教語文的李子培老師,講起古典文學,特別是唐詩宋詞很是精彩,給趙浩如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讓他對傳統文學、古典詩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這種興趣,也影響到了他日後大學專業的選擇,乃至職業的選擇。

 一九五七年,趙浩如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雲南大學。高考之前,老師和父親都希望文科和理科成績都優秀的趙浩如,去學理工科將來靠技術本領,有個穩定的職業報效社會。但在此時,從小受到的家學薰陶和十多年傳統文化的浸淫,已經讓趙浩如對中國傳統文化深深著迷。學理工科固然好,但畢業之後的工作肯定會離傳統文化越來越遠,而他卻想把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日後的工作統一起來。趙浩如的理想是當記者、作家,靠自己的文學、文字創作,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社會價值。在趙浩如的心中,靠文學作品影響社會、傳播能量的價值,要比靠技術本領創造的價值大得多。因此,高考時他毅然選擇了文科方向,考入雲南大學中文系學習中國語言文學專業。

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雲南大學中文系,名師雲集、學風很盛,傳統國學氣息十分濃厚,學術氛圍非常健康:系主任劉堯民講授先秦文學史,旁徵博引、絲絲入扣又治學嚴謹,讓學生們聽得如癡如醉;曾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參加過“何梅協定”翻譯的湯鶴逸教授,講授中國文學史,滔滔不絕、聲情並茂,讓同學們被其感染力深深折服……這些老師們的治學風度、諄諄教誨,和對中國傳統國學的深刻理解、良好傳承,為趙浩如後來的古典文學教學,起到了良好的示範和榜樣作用。

趙浩如作品《將進酒》

除了劉堯民、湯鶴逸等業師之外,在雲南大學,給趙浩如日後治學和為人帶來很大影響的,還有當時的雲南大學校長李廣田先生。當時,由於趙浩如學習成績突出,寫得一手好文章,書法又好,因此校長李廣田帶隊外出勞動鍛煉時,都喜歡把他帶在身邊,在勞動之時搞宣傳。其間,趙浩如就把勞動鍛煉時的情形,很快寫成通訊和消息,刊登在學校的校報上。趙浩如說:“李廣田先生是一個真正的作家和學者,雖然作為校長行政事務很多,但他始終不忘對詩文的創作和學術的鑽研,也非常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很可惜,李先生在文革初期,就被迫害致死了。”

留校任教,獨創“小學鋪路”的先秦文學教學法

 一九六一年,大學畢業的趙浩如,本來打算去學新聞,以後做記者、當作家。但學校在經過綜合考量後,認為趙浩如學業扎實、人品忠厚,且文學功底深厚,熱愛傳統文化,因此在他既不是中共黨員,政治成分也非“根紅苗正”的情況下,宣佈他留校任教,教授中國文學史和先秦文學。

 對於學校的這個決定,趙浩如既覺得意外,又覺得驚喜。留校雖然離自己的新聞文學理想有點遠,但能夠在母校雲大任教,而且教授的是自己很喜愛的古典傳統文化,趙浩如感到非常榮幸,同時也感到壓力不小。

 因為趙浩如即將教授的先秦文學,當時雲南大學可提供借鑒和參考的師資並不多,僅有劉文典、劉堯民、湯鶴逸等為數不多的幾位。於是趙浩如憑著自幼研讀四書五經,博覽傳統典籍的基礎,又在嚮導師湯鶴逸等老一輩國學老師的不斷請益中,把先秦文學這門課程挑了起來。他一邊教學,一邊研習,一邊寫教案、心得,幾年下來,不但教學水準飛速提高,而且對先秦文學特別是《詩經》、《楚辭》,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自己獨到的見解。

趙浩如認為,先秦文學是一門非常深奧的課程,如何讓學生入門、入手,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根據國學大師先輩們的教誨,以及自己幾年的摸索,趙浩如決定把以文字學(字形)、音韻學(字音)、訓詁學(釋義)為主的小學,作為自己教授國學經典的基礎,作為學生學習先秦文學的入門鑰匙——先教學生搞懂小學基本知識,再讓學生更深層次的研讀古文學和解析上古文學。

遵循著“小學為匙”的原則,趙浩如自己首先下大力氣深研小學,把《爾雅》、《說文解字》、《史記》、《漢書》、《世說新語》等小學經典研讀得精深熟透,並結合先秦文學教材,寫下了詳盡精細的講義。在給學生講授《詩經》、《楚辭》、《尚書》、《論語》這些先秦典籍之時,趙浩如首先讓學生們認清字形、讀准字音、弄懂字義,咬文嚼字地先把文章讀通。這樣一來,由小見大、見微知著,學生們在學習這些生硬枯燥的經典時,就省力得多、易懂得多了。

趙浩如的這套方法,在先秦文學教學探索中,是一次成功的嘗試,讓學生們受益匪淺。時至今日,他的這套方法,依然在被一些後學者們廣泛運用。

處變不亂,“文革”之後重執教鞭  

正當趙浩如在先秦文學的教授和研習中如魚得水之時,“文革”爆發了。笑稱自己不懂政治,一貫逍遙的趙浩如,當看到各大造反派已經內鬥不休,並從文鬥轉化到武鬥的時候,就覺得太不正常了,他沒法理解。於是在學校停課、無課可上的情況下,選擇了“閉門修煉”,做了一個徹底的“逍遙派”。

 “文革”期間,在“眾人皆亂我獨靜”的環境中,趙浩如開始細心整理自己的先秦文學講義,總結自己的教學心得,梳理曾經的教學思路和方法。此外,停課以後的大把時間,還讓大學裏外語學的是俄語的他,順便自修英語,最終達到能夠基本閱讀、基本寫作的水準。

趙浩如作品《墨竹圖》

等到“文革”結束,一九七七年恢復高考重返講壇的趙浩如,不僅以更加精深的功底,更加純熟的教學方法繼續講授先秦文學,而且其在文革中整理出來的先秦文學講義,《詩經選譯》等也很快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而作為新中國第一套古典文學作品選讀刊物,趙浩如所選譯的《詩經選譯》及《漢魏六朝詩百首》等也在當年出版,並再版十多次。

 “文革”結束重執教鞭,有感於教學事業被文革耽誤,時光一去不返的趙浩如,又以前所未有的熱情,爭分奪秒地不斷提高業務素質,把自己所掌握的一切,毫無保留地對學生傾囊相授。一九八零年,由國學大師、楚辭專家姜亮夫先生受國家教育部委託,在杭州大學辦“楚辭研修班”時,為了更加強化自己的先秦文學素養,提升自己的教學水準,趙浩如即受雲大中文系選派,赴杭州拜於姜亮夫先生門下研修。在研修班上,趙浩如如饑似渴地跟隨姜亮夫先生學習楚辭通故精要,以及上古漢語音韻及訓詁學,進一步掌握鞏固了小學基礎,和先秦文學教學重點。

趙浩如說:“中國傳統文化浩如煙海,要想教授好學生,首先老師必須有扎實的功底並要博覽群書、深刻研習,如果教給學生的知識是一碗水,那麼這個老師必須擁有起碼一桶水!”為了使自己教給學生們的那一碗水,是純潔清冽的,是甘美香甜的,趙浩如孜孜不倦的求索,兢兢業業的教書,贏得了學生、同行的一致認可和尊重。時至今日,一九七七、一九七八級的學生,在回憶起趙浩如老師時,幾乎都會翹起大拇指說:“趙老師是一位真正的好老師!”

潤物無聲,言傳知識身教做人

 作為一名稱職的教師,在古奧而生僻,遠離現實且頗不討巧的先秦文學教學領域,憑藉自己的博學和勤奮,趙浩如從做助教開始,最後被評為了教授,並獲得雲南教育“園丁獎”等諸多榮譽。1990年和1995年,趙浩如還以高級訪問學者的身份,多次前往美國,到西卡羅萊納大學、密蘇裏大學講學、交流。

 談到如何才能做到一名合格的老師,趙浩如說,首先做人很重要,要平平正正做人,老老實實讀書。為人要耿直,要正派,這樣才能給學生樹立榜樣,不至於誤人子弟。他說:“中國師道,講究言傳身教,教學不能只是機械的交給學生書本課堂知識,應當是在品德、言行上,給學生做出正確的表率,這樣才能夠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影響學生、感染學生。”

不僅在課堂上教育學生,在課堂之外,甚至學生走上工作崗位之後,只要學生需要,趙浩如依然誨人不倦地為學生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幫助。比如有一年,他的學生石鵬飛出版專著的時候,當時正在生病住院的趙浩如,不顧病體,欣然應邀為學生作了一篇長序,令石鵬飛至今仍然感動不已。

趙浩如作品

以嚴謹的治學和淵博的學識,教育學生掌握專業知識,以高尚的的個人修養和人格做榜樣,影響學生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趙浩如幾十年如一日的教學生涯,譜寫出了一曲傳道授業以精,立身立德為本的師者之歌!

重沐春風,迎來學術成果輝煌期

在杭州入室姜亮夫先生門下學習《楚辭》期間,趙浩如系統地把訓詁學、音韻學、文字學做了一些梳理,鞏固了古代文學的一些基礎知識,夯實了小學的基礎。不僅如此,他還把自己的學術著作《楚辭譯注》的初稿,拿給姜亮夫先生指點。姜先生當時雖年事已高、目力極弱,但仍然極有興致地讀完了趙浩如的專著,並慨然為之動容。

後來,姜亮夫先生在為《楚辭譯注》作序時寫道:“(在寫《楚辭譯注》時)他是看了許多的注本,加以比較取捨,從中找出較為確切的釋詁,再自作今注,而不隨便發驚人之論。所以他的注釋平穩可信。其譯詩則緊依原文,但卻不泥古硬譯,故文筆流暢能達。他又是一個性格外向,情感熾烈的人,所以譯詩生動而有韻味,做到了信、達、雅三字……浩如這一譯本,其憂思憂愁而不減溫柔敦厚,其上下求索一如身臨其境,但又怨而不怒,時時繫心靈修之心,雖時隔千載,卻一如屈子自陳。事易人非,而他的移譯卻傳神入化,使屈子的形象若有人隱然於眼前。兼以文筆秀逸,韻味深永,是很難可貴的,其書之出,必沾溉後學不淺。海內識此者,亦當不乏其人也。”

 除了自己的本行先秦文學之外,趙浩如還在詩詞楹聯研究,雲南歷史文化研究等領域,有自己獨到的論述,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有《漢魏六朝詩一百首》、《歷代楹聯選注》、《古詩中的雲南》、《昆明名勝匾聯碑刻輯注》、《雲南歷代詩詞選》、《昆明攬勝》、《雲南名聯》等多部專著傳世。憑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和詩詞功底,趙浩如先後擔任了昆明楹聯學會會長、雲南詩詞學會會長、中華詩詞學會常務理事、雲南文史研究館館員等職務。

精研多門、著作等身的趙浩如,除了有耐得住寂寞,埋頭做學問的精神之外,更有虛心向一切人請益求教,交流學習的博大胸襟。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他就曾把自己編寫的《古代漢語》教學講義,寄給中國現代語言學奠基人王力先生請教。王力認真閱讀趙浩如的講義之後,對他的學術見解和認識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又給他提出了很多建議,讓趙浩如在一些領域豁然開朗,並在日後的學術研究中受益匪淺。

現今,由於年事漸高,趙浩如對於繁重的學術研究和著述雖已逐漸減少,但談到一些學術命題,他依然目光迥然、見解獨到、直言慷慨、了無虛飾,其學者風範數十年如一日,絲毫未泯。

精研書法,寫“二王”書風傳文人精神

除了大學教授,著名學者之外,趙浩如現在被更多人所熟知的身份,是雲南最著名的書法家之一。對於他的書法藝術,著名作家、文化學者餘秋雨曾經這樣寫道:“……(趙浩如的書法作品)沒有任何企圖勾人眼睛的因素,只是安安靜靜地貼身於牆,卻有一種從骨子裏滲透出來的文雅灑脫之氣,讓我一驚。”

趙浩如作品《水調歌頭.訪晉寧月山鄭和公園》

作為大學教授、學者的趙浩如,又是通過怎樣的一番努力和積澱,最終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帶有強烈傳統文化氣息和文人精神的,能讓餘秋雨“一驚”的書法藝術形式呢?

 前文已述,趙浩如自小習書、不曾間斷,後來雖然工作繁重,但對於心愛的書法藝術,也始終未曾丟下。小的時候,趙浩如練習書法,只是單純的為了寫好字,而隨著年紀的增長,趙浩如對書法的認知和理解不斷深入,在眾多的書體、流派中,也逐漸有了自己偏好和專攻的領域。在所有的書法體系、流派中,趙浩如一直鍾愛和擅長文雅靈動、灑脫自然的“二王(王羲之、王獻之)”一派的帖學書風。

談到自己為何獨獨喜歡“二王”書體,趙浩如說,那是源自一種先入為主的偶然因素。原來,在趙浩如小的時候,家裏有一套乾隆皇帝敕諭編刻的《三希堂法帖》。這套書帖收錄了包括王羲之、王獻之、智永、饒介、趙孟頫、董其昌等歷代著名書家的名帖。在這所有的書帖中,趙浩如最喜歡的還是王羲之、王獻之的作品。他天天把玩、臨摹,日有心得、逐漸精進。在後來,趙浩如雖然也臨李邕、米芾、蘇軾、王鐸、趙孟頫、董其昌等大家,但主要臨摹和研習的方向,還是“二王”。他說:“我這個人很保守,覺得前輩古人大家的東西太經典、太高深了,專門學習和主攻一隅,也未必能學得古人之一二。與其淺嘗輒止的‘兼收並蓄’,莫若深耕細耘的專攻一門!”

中國傳統的書法藝術,是很講究師承關係的。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已經身為大學老師的趙浩如,為了在書法藝術上更上一層樓,不滿足於只是臨帖練字,虛心登門叩拜李鴻章曾孫,曾在解放前任盧漢秘書的李廣平先生為師,學習書法和國畫。人稱“末世王孫”、“淮南公子”的李廣平,中國古典文學、國學造詣精深,其書法更是圓潤秀雅、功力深厚,其擅長的王羲之、趙孟頫的書體,也是趙浩如一直鍾愛的書風。在李廣平先生的教導和影響下,趙浩如不僅在書法藝術風格上,更堅定地走向了以“二王”為主,兼習多家的發展道路,更重要的是,在文化素養和藝術表現上,也養成了詩詞歌賦觸類旁通,在書法中體現傳統文化的儒雅精神和氣概。

趙浩如始終認為,包括書法在內的所有文化藝術,都必須要尊重傳統、恪守傳統,如果沒有傳統就沒有傳承,沒有傳承何來發展、發揚?他說:“就拿書法來講,書法藝術是中國幾千年來,各代藝術家繼承傳揚下來的藝術,如果沒有這種傳承,就沒有書法藝術的今天。因此來說,書法不僅僅是要把字寫好,更應當要通過書法的形式,把我們幾千年來的文化學習好、傳承好!”

德藝雙馨,精湛書法展示雲南文化風範

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們生活水準不斷提高,對於文化藝術的需求也大大提高了。書法作為中國最經典的傳統文化藝術門類之一,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們的重視。中國書法家協會和全國各地的書法家協會紛紛成立起來。這種趨勢,當時已經是雲南省內中青年書法家代表人物之一的趙浩如也感受到了。他說:“當時書法藝術受到重視的最明顯的變化,就是我們寫的字走向市場有人會出錢來收藏了。”

趙浩如回憶,與現在雲南書法家的作品幾千上萬一幅相比,當時的書法作品價格很便宜,一般都是十幾元、幾十元錢,一百多一幅的就算是高價位了。作為一名大學教授,趙浩如倒不大在乎自己的字能賣多少錢,對於一些真誠喜愛書法藝術的求字者,別人不說潤格,他也從不向人提起,經常無償贈予。與金錢和市場相比,趙浩如最感到欣慰和興奮的,是自己從小喜歡、鑽研、琢磨的書法藝術,在新的時代和社會,得到了社會各個階層的重視、推崇和珍愛。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乘著全國上下重新重視包括書法在內的傳統藝術的春風,趙浩如也在自己的書法藝術領域,找到和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書法藝術成就:他的作品多次入選全國書法篆刻的國展,廣受讚譽;他撰寫的《書法美的本質和理論研究方法》、《論表現》等書法理論文章,發表於國家權威書法雜誌《書法》、《中國書法》等;他受邀參加了“全國書學討論會”和“書法新十年學術論辯會”;他擔任了雲南省書法家協會首屆理事會理事,雲南省書學研究會會長等職務;2002年,他被推選為雲南書法家代表,出席了第四次中國書法家代表大會。

近年來,已經被稱為雲南頂級書法家代表人物的趙浩如,他的書法作品,多次參加省內外書展和國際書法展,被眾多國內外藏家和愛好者收藏。趙浩如本人還獲得了雲南省文學藝術“四個一批”成就獎,和雲南文學藝術基金書法一等獎。2002年,趙浩如被中國書法家協會評為國家級“德藝雙馨”書法家,對其書法藝術和藝德,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趙浩如作品《知無涯》

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趙浩如就受邀赴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新澤西州、密蘇裏州、夏威夷州舉辦書法展覽,以及書法藝術講座。多次應邀訪問新加坡、韓國並舉行書法展及講座,為傳播中國傳統文化,開展國際文化交流,增進國際友誼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前些年,他還應邀訪問香港中文大學,及前往臺灣參加書畫展。最近,在友人陶鑫國先生的贊助下,他還組織了雲南藝術家赴澳門進行文化交流,在當地揮毫潑墨,舉辦書畫展覽,為活躍特區文化,加強滇澳兩地友誼,展示雲南文藝家風采,做出了光輝榜樣。

大象無形,一支筆寫盡古風國韻

年逾古稀,早已功成名就的趙浩如,逐漸放下了繁重的學術研究和著述,如今的他,將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對書法藝術的研習和書法作品的創作上。年近八旬的他,還在追求著自己的藝術理想,還在攀登著自己的藝術高峰。

 恪守“藝術無止境,文化無終極”的信念,現在的趙浩如,依然把臨帖讀碑作為自己每天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內容。很多人都不理解地對他說:“您現在這麼有名了,功力這麼深厚了,應該形成和打造自己特有的書法風格,為什麼還要天天臨帖呢?”對此,趙浩如非常嚴肅地說:“書法藝術,前人已經創造了我們現在很難達到的境界和難以企及的高峰,我們就只能遙望著這些高峰去努力攀登,活到老,學到老!發展個人風格,是要在廣泛繼承的基礎之上,再去廣采博收、適當創新。藝術風格是在不斷追求進取中自然而然的形成的,不能偏離傳統隨意做作出來。更不能說自己有點名氣了,就可以隨心所欲的亂髮揮,隨隨便便去做作出自己的所謂“風格”、“特點”出來,這是對藝術的一種極不負責任的表現。”

 作為一個學者、教授,雖然現在不大寫專著了,但讀書仍然是這位自謙為“一介書生”的讀書人的最大業餘愛好。趙浩如所讀的書籍,主要集中在傳統典籍、書法理論著作方面,但為了瞭解現當代的文化發展現狀和特點,他也會讀一些當代作家的作品,不過往往都很“失望”。對於當代非常走紅的一些作家的作品,趙浩如也覺得不過爾爾。他說:“中國數千年的文化歷史,優秀的文學作品太多太多,加之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學作品,我們讀一輩子都讀不完的。當代那幾個所謂的著名作家,他們的東西我也去看過幾本,能出彩的實在太少了。所以到後來,當代作家的作品,我都基本不去看了,所以也就不去理論和評說了。”

 研習傳統經典,教授古典文學,創作傳統書法,是趙浩如文化人生的三個重要領域。這三個領域互為促進、相得益彰:研習傳統經典,為他教授古典文學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礎,也讓他的書法創作遠離世俗、古風樸茂,充滿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人風貌、書卷氣息;教授古典文學,使他在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鞏固了自己的研習心得,為他在傳統文化領域著書立說、寫詩填詞,提供了豐富的腳本和順暢的創作思路;研創書法藝術,使他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進行了一種大寫意的凝練和總結,把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通過一幅幅古雅樸茂、瀟灑自如的書法藝術形式,呈現在大眾面前。

但對於在教育、學術、書法三個領域所取得的這些成就,趙浩如卻十分謙虛地表示:“學術方面,我只不過在古典文學領域寫了一點東西,做了一點探索,還在繼續努力;但在教育方面,我可以毫不謙虛地說,我是一名合格的教師,我一生以做一個園丁為榮,至今無怨無悔;書法藝術,我覺得書品系於人品出自學養,雖然在社會上得到了一些認可和推崇,但那不過是一個學人的修為,有人喜歡就好了。”

如今,很多人稱趙浩如先生為“浩公”、“如老”,尊稱其實並非由於年紀,而是因為他在教育、學術、書法三個領域,都取得了令人尊敬的巨大成就,人們是由心底內尊重他、敬仰他!

先生為師,桃李無言、下自成蹊;先生治學,嚴謹求實、著述頗豐;先生揮毫,古雅樸茂、瀟灑自如——淵博儒雅、才情俱佳若趙浩如者,乃真先生也! 

趙浩如藝術簡介

趙浩如先生,雲南大學資深教授、著名學者。自幼浸潤於中國傳統文化,飽讀詩書立志治學。畢業於雲南大學中文系並留校任教,研修經史詩詞、古典文學。繼而師從國學大師薑亮夫先生專攻詩經、楚辭,遂成先秦文學大家及國學名宿,學術著述頗豐。先生在藝術領域涉獵廣泛,尤善書法,中年後漸入佳境。其書法以蘊涵豐富學養而得魏晉風骨神韻及宋明文人意象,自成一家備受世人推崇。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德藝雙馨會員、曾任雲南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雲南省詩詞學會會長等等,並應邀作為高級訪問學者,至美國等多國遊學講授中國文化和藝術。

《浩然齋文化藝術研究院》由趙浩如先生創建。得名於先生書齋《浩然齋》,取意於孟子語“吾善養吾浩然之氣”。

(首屆香港青少年書法大獎賽暨翰墨香江——慶祝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中國書法·美術名家作品展參展藝術家系列之五十二)

名家訪談更多»
文匯藝術館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