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谷行:藥翁畫意的當代表達

  • 作者:張帆
  • 2018-05-07

趙谷行攝於紐約洛克菲勒中心自己作品前

 

初識趙谷行,很多人都只會把她當成一個普通的教師——大學畢業後,她長期擔任雜誌的美術編輯,並從事青少年美術教育工作。熟悉一點的人,會知道她是滬上一個著名藝術家庭的當家人——很多時候,她總是習慣站在先生、著名畫家張安樸或者是兒子、同為著名藝術家的張樂陸身後。只有當得見她的繪畫作品,才會恍然大悟——一門兩個中國美協會員,他們“背後的女人”也有不遜於父子倆的藝術造詣,且,用張安樸的話說,“她畫得比我好”。

花圃晨露(國畫)

 

耳濡目染大師之道

趙谷行的繪畫主攻中國畫的寫意花鳥,常常喜愛將紫藤、石榴、草花瓜果入畫。一草一葉、一樹一花,似乎是稀鬆平常的東西,卻能讓觀者心生輕鬆愉悅之感。這不禁會讓人聯想起別號“藥翁”的國畫大師唐雲先生的那篇著名的繪畫理論文章《畫人民喜聞樂見的花鳥畫》。

實際上,趙谷行正是唐雲的弟子,且還曾師從多位書畫名家,並受到他們的喜愛。趙谷行介紹,童年時,她家與豐子愷先生為鄰,常與小夥伴去老畫家中玩,長須爺爺的豐子愷和家中的白貓,還有一隻白色的冰箱給她留下深刻的印象。她記得豐子愷爺爺曾送過一張小畫給她:一把小剪刀、一個針線包,那大概是老畫家讓她學雷鋒勤儉樸素的好習慣吧。她對繪畫的熱愛也從此紮根心中。

玉兔臨風(國畫)

 

趙谷行的母親是著名中醫,家裏也常有藝術家朋友往來。讀小學時,幸遇陶冷月之子陶為宏,放學後常去陶家畫室臨畫,久而久之,耳濡目染,對美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選為終生的職業。大學時的老師黃若舟先生是當代漢字快寫與書畫緣的創導和實踐者。在文革時期,她得到著名畫家唐雲先生的親臨指教,常常目睹唐老先生畫荷花、麻雀、芭蕉全過程,常觀常有收穫。趙谷行家隔街的吳門派曹簡樓老師與趙家也是世交,唐雲和曹簡樓對她藝術道路起到了關鍵作用,兩代人的師生情誼更非同一般,直到兩位老先生晚年,她跟他們一道看畫的時間不多,但談藝的話題卻很多,年邁之年的兩位老先生仍執著追求國畫與書法創新,傳統與現代的交融,這些也深深影響著她的藝術道路。

魚樂圖(國畫)

 

名師指點生活道路

談起大師們,趙谷行說很多往事歷歷在目。唐雲先生第一次到她家,因為家中顏料沒有備齊,讓她非常不好意思,但大師不以為意,提筆就畫。唐雲先生視作畫為人生第一需要,對於繪畫的材料和環境並沒有太多要求,隨時隨地提筆可畫。且先生特別鍾愛花花草草等小題材,總說小題材也能見大精神。

曹簡樓先生,吳派大家。印象中他永遠坐在書桌邊那個位子,不是畫畫就是在研究畫。周日的時候,學生們登門學藝,圍著老師站成一圈,聽他品評自己的作業。每一個學生畫的哪一張畫他都能記得清楚。“覺得畫得好的就挑出來放在邊上,其他就卷一卷。”書畫篆刻俱佳的曹老曾為趙谷行治印一方名曰“不雕”,趙谷行珍藏至今,只有覺得重要的作品才用上。


繡球團玲瓏(國畫)

 

喬木先生,因擅長畫鳥而得了“百鳥王”之譽。和很多人一樣,趙谷行初次登門總會想著,這麼會畫鳥的人,家裏肯定養了很多鳥,於是一進門就環顧四周苦尋而不得,而先生也會很得意地拍拍肚子說:“別找了,鳥全在這裏。”

諸多名家的悉心指點加上她的虛心好學,趙谷行練就了扎實的筆墨功底。談起老師們,她有時會覺得很慚愧。她說,之後,由於還要兼顧家中事務,無法騰出固定時間去鑽研,只能向老師們告假。對此,先生們也都非常惋惜,但師生之間仍保持著聯絡。“曹先生還說,暫時沒法畫也不要緊,休息一下,空時練練字,寫寫石鼓文,過一段時間也可以有所得。”

 

雙冠圖(國畫)

 

藥翁畫意兼顧創新

在大師們的鼓勵下,繁忙的家庭瑣事也沒有讓趙谷行懈怠。在此後的美編工作之餘,她經常在組稿過程中,將讀畫品畫當成學習的主要方式,從中學到許多真諦。當然,多年來她也沒有停止過作畫,雖然自稱是“瞎畫”。也因為沒有名利上的追求,一心相夫教子,使得她越發接近中國傳統閨秀的境界:畫畫只為養性怡情。

趙谷行告訴記者,喜愛創作花草果蔬,也是受到唐雲先生的深刻影響。唐雲先生之所以給自己起了“藥翁”的號,一方面是因為經常畫藥材:荷、梅、竹、菊、蘆根、萬年青、石榴、枇杷皆可入藥。另一方面,也希望自己的畫如同這些花草一樣也能給人一點“療效”或“滋養”。“身體疲乏了,讀點畫起點振奮作用。讓人們的精神生活豐富些、積極些,也是好的。”

同時,結合時代特色,趙谷行的創作也有不少創新之處。眾所周知,相對於西洋畫的靜物寫生主要展現畫家的素描功力和光影顏色的把握能力,中國畫的花鳥雖然也要考驗繪畫基本功,但更多是畫家個人志趣的直觀表達。特別是寫意作品,“意”比“形”更重要。在題材上,她更偏愛無名的花草,於無名中出新意。在畫風上,多簡約清爽,有時還會配上朗朗上口的詩句、俗語,讓人過目不忘。

勝似春光(國畫)

 

夫唱婦隨結伴寫生

和先生張安樸一樣,趙谷行也是個手腳都勤快的藝術家。手勤,即生活離不開畫畫。腳勤,則是不畏艱苦到處去寫生,往自然汲取靈感和題材。

熟悉趙谷行夫婦的著名作家、上海社科院研究員丘峰教授回憶,有一年元宵過後,他們一同前往客家文化發源地廣東梅州采風。那裏是葉劍英元帥、著名慈善家曾憲梓、田家炳,以及一代繪畫宗師林風眠的故鄉。一路上,張安樸靜默觀察,迫不及待從行旅包裏取出畫板作起畫來。趙谷行也是走到哪裡畫到哪裡。和先生關注風景樓臺不同,趙谷行對南方的花花草草情有獨鐘,留連忘返。每天到山野采風,時不時掏出“迷你本”畫幾筆花草抑或采上一小束野花帶回賓館,插入水杯中,觀摩賞玩,沒多久就把幾本“迷你本”畫完了。

回上海後,趙谷行仍處在興奮的創作狀態中。她每天都翻閱著梅州山區之行的速寫本和繁花怒放的照片,飽蘸激情,揮筆創作出一幅幅頗具南國特色的花卉小品:色彩明麗,生氣盎然,清新雅潔,彷彿散發出淡淡的清香。這些無名花草畫在上海展出時,觀者駐足默看,流連忘返,同行朋友也無不稱讚。

梅州之行後,趙谷行、張安樸又應邀赴港。受香港著名“珠寶大王”李有權博士的委託,創作四幅六尺整的大型泥金紙畫作。回滬後,趙谷行默默構思,儘管尺幅大,時間緊,但她才思敏捷,伏地揮毫,一氣呵成,取名曰這“‘花樣年華’,四時綻放”。那些紅紫生動的牡丹,枝頭上婉轉啼叫的小鳥,以及那些奇花異草,躍然紙上,令人愛不釋手。李有權博士接到畫後,連連叫好,特地用珠寶嵌鑲畫框,製作成獨一無二、令人叫絕的畫屏,受到來往客人的讚譽。而實際上,那些作品也是梅州無名花草帶來的靈感。

霜打繡花錦(國畫)

 

追求觀眾喜聞樂見

多年來,夫婦結伴走過很多地方,從名山大川到江南小鎮,歸來時,兩人都會有新作問世。趙谷行的作品在內容和形式包括題材都別有新意,如國畫《震澤一絕黑豆幹》、《南翔小籠包味道真正好》、《青草沙珍禽》、《尋尋覓覓羅漢菜,顆顆粒粒寄鄉情》等新作,受到各界人士好評。在不少油畫、水彩等硬筆劃唱主角的名家聯展上,趙谷行的幾幅果蔬、花卉,也常常有不同凡響的效果。對觀眾來說,就如同吃了一桌山珍海味的大餐之後,偶遇一杯清茶,去膩生津,又能養性養情。

趙谷行的作品也曾走出國門。2013年,上海市政府新聞辦精選了8位海派名家在紐約著名的洛克菲勒中心舉辦畫展。這一展覽是魅力上海”——城市形象推廣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趙穀行也入選其中。選擇的作品照例也是“小東西”,但無一不展現了中國畫以小見大,以意傳神的傳統之美,為海外觀眾所“喜聞樂見”。

不過,在滬上畫壇,還有一件被廣為傳頌的美事,莫過於趙谷行的藥翁精神在當代生活中的成功實踐——張安樸、張樂陸近年來思如泉湧,且作品收穫榮譽和讚譽不斷,沒有和諧愉悅的家庭生活,肯定無法實現。那,便是趙谷行的人生第一佳作。

趙谷行藝術簡歷

 

1951年生於上海。上海師範大學藝術系畢業後,曾從事兒童美術教育工作,先後在《萌芽》雜誌社、《電影、電影文學》雜誌任美術編輯二十餘年。

趙谷行師從海派名家唐雲、曹簡樓,主攻寫意花鳥國畫,喜以紫藤、石榴、草花瓜果等入畫,作品多次參加上海美術展,並與人合作出版多部畫集,廣受好評。她的花鳥清新自然,別具一格,香港、上海、廣東等相關美術館及收藏家收藏她不少畫作。2013年,還曾參與上海市政府新聞辦在紐約洛克菲勒中心舉辦的“海派畫家聯展”。

名家訪談更多»
文匯藝術館更多»